2008年6月13日星期五

谈谈启蒙与宗教(undo)

谈谈启蒙与宗教
维护基督教信念的论争中有这么一个经典的例子:“有两个来自于同一个商人的陶器,如果认为其中一个是赝品,商人欺骗了我,那么有什么能够保证商人在另一个陶器上对我诚实呢?”信仰与理性在其中被类比为两个陶器。而类似地,启蒙与宗教都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认为其中的一种对于人类的进步没有益处,那么凭什么认定另一种便是真正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当然这样想是有去价值化倾向的,会使人类的所有行为(无论善恶)都看起来无所差别。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地考察一下启蒙和宗教这两种活动的特征。
启蒙与宗教同属人类的生活方式,它们有着相当大的类似之处。
按照正规的辞典解释,毫无例外地都将启蒙与17到18世纪间欧洲的思想文化运动联合起来。启蒙意味着对个人进行教化,以使得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能够对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团体、社会团体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作出危害最少的安排。启蒙要求自由以及宽容。之所以这么要求,一是缘于对人的尊严的维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每个人都不可能强迫别人思考,人无可避免地处于社会之中,并且由于背景环境的不同,这些个人性强烈的部分往往会不同甚至会产生冲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接受,把对方当作是和自己地位上同等的个体,非强迫地对待别人;另一则是缘于个人实现的需要,由于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只属于自己的个人人格、体验,人在自由状态时,这些个人人格以及体验的形成是最为顺畅的。
宗教,尽管被马克思称为是“鸦片”,但是这不等于宗教的本质便是鸦片——的确宗教有鸦片的作用,而良师益友不也能够让人的精神平和么?
宗教往往都以追求真理为己任,这种真理不是对世界的事实性描述,也不是数学科学的真理,和道德生活的指导方针也不相同,毋宁说,宗教的“真理”是世俗真理的来源,是“最初”的真理。由于这个世界有着诸多不同的宗教,难以一一描述,所以这篇文章中的宗教将主要指的是基督宗教。基督教认为,上帝就是光,就是生命,就是道;万物都从上帝而来,都是不完满的(原罪),只有依赖上帝,个人才能摆脱不完满的状态。
信、望、爱是基督宗教的核心内容。
信,指的是对于上帝的信赖;一般地,“信”有三种用法,“相信”、“信任”和“信赖”。相信往往被用于“有根据地赞同或认可对方”的场合,例如在听取证人的证词和检验过证据之后,法官相信了原告的陈述——这种相信依赖于证词和证据;信任则是“无根据地或者几乎无根据地赞同或认可对方”,尽管信任的产生往往是有时间过程和根据,但是一旦“信任”的关系出现之后,那么就不再需要根据了,例如生死之交的信任、相濡以沫的信任以及爱人之间的信任等等;而信赖,在信任的基础上,还有一层“把自己托付给对方”的意思,即取消自己的独立性,将自主的能力交与对方。在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中,个人信赖上帝。
望,指的是对上帝之国临在的希望——主祷文中有这么一句“我父在天,愿尔名圣,尔国临格,尔旨得成,在地若天”。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的犹太教便有着许多对于上帝之国和弥赛亚的期望,《旧约》中有着相当多的记述,尤其是在哀歌中,以色列人被掠夺之后。而《新约》也以各种方式,或者是通过耶稣的教诲,或者是通过先知的预言,来说明上帝之国将要来临,人们应当做好准备,免得在国的来临时惊慌失措。对于上帝之国的理解包括这两点:1,这个国度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国家,它对于权力是没有追求的。耶稣在野地经受考验的时候,魔鬼曾经出现,指着地上所有的城市,用对它们的统治来诱惑耶稣改变对上帝的信仰——这被耶稣断然拒绝了。2,上帝之国是属于彼岸还是此岸,依然有着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上帝之国一直没有来临,除非是福音传遍了世界,直到地底;一种观点则认为,自耶稣舍身之后上帝之国便临在了,只是处于一个过程中,没有完结,当个人由不信转变为信的时候,他进入了基督,整个世界于他崭然一新。
宗教,真正的宗教和政治活动之间是有着区别的。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便是宗教所指向的往往不是现世生活的幸福,它们和政治活动是彼岸和此岸的关系。基督教(一神教)的;佛教的;道教的。

没有评论: